close

  兒童骨折治療方法與成人有別,復位不當容易發生骨折並發症“肘內翻”

  骨骺線是兒童骨骺最薄弱和最易骨折的部位,骨折手術中使用“可吸收釘”,容易“打壞”骨骺線,影響生長發育

  3歲的小妍不慎摔倒後,肘部疼痛腫脹。爸爸張先生帶小妍到某小醫院就診,診斷為肱骨髁上骨折,醫生給她進行手法復位和打石膏後,就讓她回家了。張先生不放心,第二天送女兒到大醫院復診,拍片發現骨折移位了。經過手術切開復位鋼釘內固定手術,小妍的肘關節恢復正常。

  小李今年21歲。5歲時她因摔跤而跌傷肘關節,當時進行了簡單的打石膏治療,肘關節能夠活動後,家人也就沒再管她。但之後,小李的手肘發生了“肘內翻”,手臂垂下時,總是不聽話地往內拐30度,提東西不順手,生活極不方便。去年,小李接受了截骨矯形鋼板固定手術。一年後,她取下鋼板,過上了正常生活。

  專家指出,由於兒童處於成長發育期,在組織解剖、生理等方面均與成人有很大的區別。一些成人治療骨折的方法並不適合兒童。若治療不當,會造成骨骺線損傷,引起骨骼生長延遲、骨關節畸形、肢體生長障礙,在成年後或出現後遺症和並發症。

兒童骨折該怎麼手術?

  肘部髁上骨折

  治療不當易發生肘內翻

  兒童上肢骨折多於下肢骨折,肘、手腕、前臂的骨折比較常見,其中,肘關節受傷最常見。章瑩介紹,兒童骨折門診中,約有30%屬於肱骨髁上骨折,也就是肘部上方2~3厘米處發生骨折。

  肘內翻是兒童肱骨髁上骨折最常見的並發症。章瑩說,兒童骨骼處於生長發育階段,一旦發生骨折,容易引起骨骺受傷。若未經復位或復位不良,會導致骨生長機能紊亂,誘發繼發性畸形,“其中,肘內翻最常見;當然極少數也可能出現肘外翻。”什麼是肘內翻?章瑩解釋,正常情況下,肘關節自然肘外翻的角度稱為“提攜角”,女性的提攜角正常范圍一般在10~20度;男性為5~10度。當提攜角減小消失甚至成為負角,就稱之為肘內翻。

  章瑩介紹,兒童骨折的診斷,首先是進行物理檢查,醫生通過觀察和觸摸,判斷骨折的存在,如異常活動、畸形以及咔咔作響的“骨擦音”,是骨折的特有體征。此外,X線檢查不可缺少,可明確骨折類型、移位情況、是否存在原發病變。“但要注意,特別是打著石膏做檢查的患者,X線檢查容易把骨骺線誤診為骨折線。”章瑩說,此時可以通過對兩側作比照進行判斷,或者進一步做CT、MRI提高診斷水平。

  保守治療

  手法復位+ 固定

  “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是兒童骨折的常見治療方法。”章瑩說,肘部髁上骨折、前臂內側的尺桡骨骨折、小腿的胫腓骨骨折都可以使用手法復位。復位以後,還需要進行固定。中醫一般用夾板固定,西醫使用石膏固定。“但固定時要注意防止壓迫,綁得太緊或導致骨筋膜間隙綜合征,輕則造成缺血性攣縮,重則導致肢體缺血性壞死。”章瑩提醒說,防緊也要防松,要避免消腫後,骨折由於石膏松脫而“跑位”,因此,要定期拍片進行復查。一般在固定後的3天是水腫的最高峰,受傷部位有可能出現顏色發紫、麻木、腫痛以及壓迫加重的表現,應進行第一次復查。隨著腫脹慢慢消退,建議一周後復查拍片。接下來,半個月拍一次片。此後則按月拍片跟蹤。

  在上述治療不成功的情況下,可以考慮牽引治療進行復位和固定。5歲以下兒童的股骨干骨折,可進行懸吊牽引治療。“牽引治療可以作為終極治療,也可以為手術前緩解疼痛做准備。”

  手術治療

  最好使用鋼針固定

  章瑩說,手術方式一般能達到解剖復位的良好效果,減少骨折後的並發症和後遺症的發生,因此,越來越得到大眾的認可,但是要求比較高。“兒童骨折手術,一般使用鋼針和鋼板固定,不使用髓內釘固定。”他介紹,鋼針比螺釘細、損傷小、占位少,對需要穿過骨骺的小塊骨折,用鋼針固定效果較好。發生肱骨髁上骨折、膝關節骨折等關節內骨折,一般用直徑為1.5毫米左右粗的鋼針對骨折進行固定。“如用鋼板固定,手術中要注意盡量避免螺釘進入骨骺線。在必須用鋼針穿過骨骺線時,要求盡量一次成功,避免反復穿過。如骨折塊較大,可互成角度穿入兩根針,加強固定。”兒童肱骨髁上骨折進行鋼針固定手術,一般術後4~5周可將鋼針取出。

  雖然近年來不少醫院在兒童骨折手術中使用可吸收釘,認為可吸收釘具有無須二次手術取出的“優勢”。但章瑩認為,從專業角度而言,可吸收釘在兒童骨折的治療中並不值得推廣。他解釋說,一般使用兩根鋼針就能對骨折進行固定,但如果使用可吸收釘,因其比較粗,直徑一般為2.7~3.5毫米,容易對骨骺線造成傷害。而且,可吸收釘螺紋小,把持力不好,易造成固定失效。此外,使用可吸收釘的後果難以預料,因為可吸收釘的材料在人體內降解的過程中會產生酸性物質,有可能對兒童骨骼發育產生不良影響。


来源:兒童骨折該怎麼手術?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zzjyyyuny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